杨韵
杨韵(1976-)澳门304永利com音乐学院教授,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员,音乐表演省级专业带头人,中国音乐家协会、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评员,杭州市滨江区音乐家协会副主席。
2000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声乐演唱专业,获学士学位,师从天津音乐学院周贵珠教授。201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演唱专业,获硕士学位。师从著名声乐演唱家、声乐教育家鞠秀芳教授。2000年7月至今,任教澳门304永利com音乐学院专任教师,从事声乐教学。
主持参与教科研项目:
1.省级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——音乐表演
2.省教育厅高职高专民族声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研究
3.院级创作课题:浙江民族民间音乐流行创作系列声乐作品
4.浙江地方表演艺术的演员生态研究
5.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音色探究
6.院级教改项目:江南民歌学唱课程的开发
7.院级教材:《浙江民间歌曲选》
8.院级教改:电子管风琴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艺术伴奏(声乐伴奏)的研究与实践
9.院级科研:手风琴演奏民族音乐中所运用的技法探析
10.院级创新团队项目:古诗词艺术歌曲研究
11.院级思政课题:声乐“课程思政”示范课
12.院级教材:中外重唱作品选
13.省文化厅科研课题:戏曲音乐研究——以杭剧唱腔音乐为例
14.省文化厅科研课题:苏州评弹对江南民歌教学的借鉴及应用
15.省部级项目:文化强省建设语境下的浙江民间表演艺术表演者权制度研究
16.高校访问学者项目:台州乱弹艺术的运行及发展机制研究
17.省文化厅课题:日本.韩国.印度表演者权制度比较研究
18.院级创作项目:古诗词歌曲编创《碎金词谱》
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:
1.《临海词调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的应用》,载《太原大学学报》第3期,2013年
2.《从(诗人之恋)看舒曼艺术歌曲的二元性》,载《音乐大观》第4期,2014年
3.《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状况及其推广措施探讨》,载《黄河之声》第5期,2014年
4.《马思聪古诗词艺术歌曲浅探》,载《四川音乐学院学报:音乐探索》第2期,2014年
5.《民族音乐元素在我国流行音乐中的应用思考》,载《音乐时空》第19期,2015年
6.著名民族声乐歌唱家.教育家鞠秀芳先生人物访谈录其中的一块:《鞠秀芳教学实录》,载
7.《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发展探析》,载《艺术评鉴》第9期,2016年
8.《课程思政语境中的民族声乐教学分析》,载《艺术品鉴》第12期,2019年
9.《江南民歌演唱教学对苏州评弹唱腔特点的借鉴及应用》,载《艺术教育》第5期,2020年
10.《民族声乐中的“腔音”解析》,载《人民音乐》第11期,2020年
11.《抑扬顿挫论语音 阳阴上去谈发声——《声乐语音学》教程述评》,载《艺术教育》第3期,2010年
12.《从<诗人之恋>看舒曼艺术歌曲的二元性》,载《音乐大观》第4期,2014年
主要获奖履历:
1.2021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“艺术专业技能(声乐表演)”赛项一等奖
2.2020年度荣获院级优秀教师
3.第十一届音乐舞蹈节(声乐)浙江舞台艺术兰花,作品荣获优秀奖
4.2019全省茶歌大会(职业组)银奖,浙江省文化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
5.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2019年度论文评比荣获一等奖
6.2015.2020.2021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“十佳歌手”,女声表演唱组合类一等奖,本人优秀指导教师奖
7.《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》(新苗人才计划):《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民族音乐流行化演唱的探索》育人成果奖
8.2016欧洲萨尔兹堡音乐舞蹈艺术节指导学生荣获高等艺术院校组银奖,本人获优秀指导教师奖。
9.2013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长江三角州青年歌手大奖赛,指导学生荣获流行组银奖
10.2019.2021年杭州市第25.27届“三江”歌手大赛,指导“锦上花”女声组合荣获青年组(组合类)金奖,指导学生荣获通俗唱法金奖
参与演出及策划指导晚会:
1.2015年举办“习腔觅韵”中国古诗词.戏曲声乐作品音乐会
2.2016年“为人民放歌”浙江省歌唱家艺术团新年音乐会
3.2017年百名歌唱家走进嵊泗采风巡演
4.2017年在上海音乐厅成功举办“韵.悠然”杨韵学生音乐会
5.2017年赴格鲁克亚建交25周年庆祝盛典晚会
6.2017年赴澳大利亚西澳洲参加庆祝西澳洲-浙江建立友好省州三十周年和“孔子学院日”文化交流活动
7.2019年举办“水乡新韵”江南民歌音乐会
8.2021年6月参与浙江省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音乐作品汇报演出
参与国际文化交流,传播中国文化。
2011.2014.2015年受邀担任2012中国声乐国际大赛(新加坡·韩国首尔·日本)艺术顾问兼评委委员;2015欧洲·萨尔兹堡国际音乐舞蹈艺术节艺术顾问兼评委委员,并荣获欧洲·萨尔兹堡国际音乐舞蹈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奖;在这些活动中,也展现了个人丰富凝重的中华民族文化魅力一面,促进了多文化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