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路丝语 校训畅想
大学之魂在于大学之精神,而大学精神的核心在其校训。学校的规模和校址可以变,学校的师生可以轮换更迭,纵使学校实体不在了,只要校训铭刻于师生和人民心中,学校就永存。作为一所综合类的艺术院校,永利的校训是:求真 尚美 精艺 修为。
求真
求艺术作品之真。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认为,我们在一部艺术作品中所真正经验到的和所指望得到的,其实是这作品的真实性如何。而要窥探到作品的真实性,应该尽量回到历史情境中去,需要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,需要了解艺术作品中的人物,还需要了解艺术家本人的历史境遇。作为艺术生要学好历史,多读权威的历史书,而不能把野史或影视剧当成历史。
求艺术创作之真。艺术来源于生活。艺术创造虽然离不开主观的想象创造,但是艺术创作决不应离开创作的历史原型。艺术作品的原型须深植于民族历史真相或民众现实生活的“活水”之中。艺术创作应基于历史真相的枢机处,应展现接近真相的历史图景。维柯提出史家须重视古人的精神,而不应把今人的思想认识强加于古人。艺术创作之真主要是求历史之真精神而不是仿其形。所创人物事件的言行需蕴含当时的时代精神,才会使艺术创作具有震憾力和永恒的价值。
求艺术表演真。要塑造出形神兼备的剧中人,艺术表演者需在把握艺术作品之真的基础上,进入剧中情景深切的体验和不断的反思体悟,才可能在洞悉作品所处时代脉搏的前提下,逐渐达到忘我无我之境。先需入乎其内,还须出乎其外。艺术表演者还需具备能够随时跳出来驾驭作品和控制自我的能力,才能根据时间和境遇的变化“恰到好处”地诠释、演绎艺术作品,才可能再现作品所处时代的宏观历史图景,表征出作品人物的内在气韵,传达出作品所处时代的真精神,达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,才可能引发受众的共鸣,才能产生审美教育作用。
尚美
美有天地之大美、自然之壮美,有人身体之俊美、心灵之德美。黑格尔认为美是理性与感性、自由与必然、主体与客体、内容与形式、一般与个别的统一。创造美、欣赏美、表现美、诠释美是艺术家的使命与旨趣之所在。艺术能够创造出美,归因于艺术家能够通过艺术创作把丑的变成美的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。有的人追求至大粗犷的阳刚之美,有的人追求淡雅纤细的阴柔之美,有的人追求古朴典雅的恬静之美,有的人追求现代华丽的时尚之美。而艺术能够给不同的受众带来美感,在于艺术能够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、百花齐放,在于艺术的雅俗共赏、老少皆宜,在于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包容统一,在于艺术家的和而不同、互动共济。
精艺
“艺”大体可按“技艺”和“艺术”来理解。技艺与艺术存有相互促进的关系。技艺需要艺术及其思想的润泽,艺术需要技艺的呈现与表达。艺术职业学院阶段相对偏重于技艺,而随着学院的发展会更倾向于艺术思想层面的提升。就技艺层面而言,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强化艺术实践训练来提升技艺技能。同时也需要生活的累积、思想的积淀、舞台的经验和想象的创造,更需要发扬朱熹所阐释过的“艺匠”精神,提升艺术的思想性和理论性,才能不断实现技与艺的全面提升。我们决不能牺牲艺术的思想性而一味地片面强调技艺技能。因为没有思想的艺术不能称为艺术。艺术赋予思想以形态和生命,思想赋予艺术以深度和灵魂。
修为
孔子曰:人而不仁,如乐何?庄子认为:诗以道志,乐以道和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艺术均具有道德性。维柯反对以别有用心、功利、炫耀、卖弄的心态去学习文艺。康德一方面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,另一方面认为有修养的心灵才能评判美。从这一角度来看,艺术家的个人修为或艺德对于艺术相当重要。从另一角度来看,艺术也可以磨砺人的心性,提升人的修为,丰富人的精神境界。柏拉图虽然对艺术采取轻视的态度,但不得不承认艺术对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。黑格尔指出艺术的真正职责就是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。
作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工作者,只有求真尚美精艺修为才能创作出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、积极健康向上的崇高的艺术,才能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去陶冶人、影响人、塑造人、鼓舞人。
(作者系社会科学部概论教研室主任)